俗話說,看戲的是傻子。
在頻道泛濫的今日,日劇、韓劇,甚至大陸劇都充斥休閒生活的縫隙。當我們正為了戲中角色哭笑不得時,是否也察覺自己的生活也宛如一場戲劇?
自呱呱落地,我們開始接受許多身份角色的扮演。以一個壯年男子為例,他同時間可以是兒子,也是父親; 既是上司,也是下屬。這其中角色的切換是如此自然而不滯泥,因為我們從小變開始習慣如何同時扮演許多的角色,並自得其樂。
然而,錯覺常會發生。由於習慣像滾落的雪球,重力加速度的結果,常造成災難。長期以來,在生活上的粉墨登場,使我們誤認那樣的角色,就是我們生存中實際的位置,而那樣的位置所帶來的責任與權勢,也一再迷惑心靈,最終誤認我們就是劇中人物,而終深不可拔,執迷不悟。
最早看破這場戲劇的人,正是孔老夫子。子曰: 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正是點出這種角色扮演的技巧。在不同位置時,盡其職責的做好分內的事,如此一來,人際相處的摩擦變會減少。當然,孔聖之語也有絃外之音。這樣的角色不見得是一成不變的。透過詩、書、禮、樂的學習,我們多方面的去了解在各種位置上應當的行為舉止,最終的目的,是使得社會更加和諧與融洽。
生活中的突衝不斷,大從國際紛爭,小到夫妻的牙膏擠法。突衝無法解決,多半是雙方無法尋得共識所致。然而,詩教的敦厚溫潤,在此得以發揮功效。只要提醒自己,雙方的立場與角色只是暫時,試著去體會與理解對方的困難,便容易點出歧異所在。切換彼此雙方的角度,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對方的難處,這正是孔聖之語的不傳之祕啊!
於是,夫妻爭吵變少,因為想到做菜就頭皮發麻的丈夫,開始能感謝每天為了三餐費心的妻子,也就不計較地板有沒有乾淨到發亮了。老師可以諒解上課睡著的學生,因為每天補習到十點,回家後還得寫作業,已經是過勞的前置典範。病生可以原諒醫師的臭臉,錢多工時長,加上睡眠又少,還能笑出來的肯定不是人。
可見,這位置與角色互換的練習是多麼的重要啊! 我想不獨獨高級EMBA課程應該開班授課。為了國家的未來,十二年國教也應該把這項納入評量才是。畢竟,孔夫子也是十五志於學,從國中就開始教起,不算過份吧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