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-08-29

四項指標

這半年來有一個座右銘幫助我許多,但其內容還是要解釋一下


在面臨無法決定的時候,或採取不知對或錯的決定,
想想看,這麼做的時候
1.有沒有傷害到別人?
2.有沒有傷害到自己?
3.是否對別人有益?
4.是否對自己有益?

傷害是指,增長了貪欲、忿怒、和不明事理。
有益是指,減少了貪欲、忿怒,和清楚事理。

如果太在意自己的感受,就很容易想多要一些,這就是貪欲的表現。
像是明明飽了,卻想再多吃點美食。
明明累了,卻想再多玩一場遊戲。
明明夠用了,卻想再多買一件衣服、一雙鞋子、一件飾品等

要能常樂,必需要知足;要知足,就得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檢視欲念。
如此先停止傷害自己,進而停止傷害別人。

無法做到有益於別人,至少也不要去傷害別人才是。

沒有留言:

內觀與光的波粒二象性:從物理到身心的啟發

在內觀修行中,我們學習如何純粹觀察當下的感受,不執著、不抗拒,並培養平等心。而在量子物理中,光的「波粒二象性」顯示,光既是粒子,又是波, 這種狀態會根據是否被觀察而改變 。這樣的物理現象,竟然與我們的內在經驗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! 這篇文章將透過物理學的視角來理解內觀,並探討 覺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