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內觀修行中,我們學習如何純粹觀察當下的感受,不執著、不抗拒,並培養平等心。而在量子物理中,光的「波粒二象性」顯示,光既是粒子,又是波,這種狀態會根據是否被觀察而改變。這樣的物理現象,竟然與我們的內在經驗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!
這篇文章將透過物理學的視角來理解內觀,並探討覺知如何影響我們的身心狀態,就像觀測影響光的行為一樣。
波粒二象性:光的雙重特性
在經典物理學中,物質通常被認為是「粒子」,而波則是另一種獨立的存在。但量子力學揭示,光(甚至電子、原子等微觀粒子)同時具有波動與粒子的特性,這被稱為波粒二象性(wave-particle duality)。
這一現象最著名的證據來自雙狹縫實驗(Double-Slit Experiment):
1. 當光不被測量時,它會像波一樣通過兩個狹縫,產生干涉條紋(明暗交錯)。
2. 當我們測量光子經過哪個狹縫時,它的行為就變成粒子,干涉條紋消失,只剩下兩條狹縫後的光點。
這意味著,觀察本身改變了光的行為!當我們不測量時,光是一種可能性分佈的波;當我們測量時,它的狀態塌縮成一個確定的粒子狀態。
這不僅顛覆了我們對物理世界的理解,也讓人聯想到:我們的內心世界是否也有類似的現象?我們如何觀察自身的感受,是否也會影響它們的存在方式?
內觀與波粒二象性:我們的感受是波,還是粒子?
在內觀修行中,我們學習「純粹觀察,不評判、不執著」,這與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有驚人的對應關係。
1. 感受是「波」:當我們不執著,感受是會變化、會流動的
• 當我們不特意「抓住」某個感受時,它像波動一樣流動、變化。
• 例如,在內觀時,我們只是觀察身體的感受,無論粗重或細微的感受,這些感受就像未被測量的光一樣,處於「可能性」的開放狀態。
• 這時,感受是流動的、自然變化的,就像光的波動狀態。
2. 感受是「粒子」:當我們執著,感受變得固定
• 但如果我們「測量」—也就是刻意關注、執著某個感受,這個感受就變得固定,就像光被測量時變成粒子。
• 例如,當我們注意到疼痛時,如果我們開始抱怨「這太痛了!怎麼這麼不舒服?」這個念頭就讓疼痛變得更強烈、更實在。
• 這就像光子經過測量後,塌縮成粒子,失去了它的波動性。
3. 平等心與量子的「疊加態」
•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,在測量發生之前,粒子處於「疊加態」,擁有多種可能性。
• 在內觀中,平等心(equanimity)讓我們對所有感受保持開放,不干涉、不控制,這種心態讓感受保持自然變化的狀態,不被強行「塌縮」成某種固定經驗。
• 當我們擁有平等心,情緒和感受保持開放,就像未被測量的量子系統,仍處於無限可能性之中。
總結:內觀的智慧窺見量子現象
光的波粒二象性顯示,觀察本身影響了光的行為,而內觀的修行也告訴我們:我們的心如何觀察自己,將決定我們如何體驗這個世界。
• 當我們純粹觀察感受(不測量、不執著),它們是流動的,會自然生滅。
• 當我們執著於感受(試圖控制或評判),它們就變得「固定」,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身心狀態。
• 平等心讓我們不強行塌縮感受,而是讓它們保持自然流動,就像未測量的量子態一樣,擁有更多可能性。
這樣的理解,不僅讓我們在科學的角度看到內觀的奧妙,也讓我們更能在日常生活中練習:當我們感受到焦慮、痛苦或快樂時,能否不去強行抓住它,而是讓它像光的波動一樣,自然來去?
這樣的修行,或許就是在「觀察者」與「被觀察者」之間,找到真正的平衡。
這篇文章是否讓你對內觀與量子物理的關聯有了新的體會?你是否曾經在冥想或日常生活中,體驗到類似的現象?歡迎分享你的想法!